7月27日,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场会面,让全球贸易圈炸开了锅。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德莱恩手拉手宣布,美欧达成了“史上最大贸易协议”。 消息一出,有人拍手叫好,说这是“跨大西洋经济新起点”;也有人直摇头:“欧洲又给美国当‘冤大头’了? ”这场被称作“避免了8月贸易战”的协议,到底藏着多少欧洲的“表面收益”和“隐性代价”?
先看协议里的“关税账”。 特朗普拿关税当“大棒”,这次却松了松手。美国对欧盟汽车、半导体、医药产品征收的关税,从原本威胁的30%降到了15%。 同时,双方还划了个“战略产品零关税清单”,飞机、半导体生产设备、某些农产品、化学品甚至仿制药都列了进去,还说以后要扩大这个名单。
这听着像是欧洲占了便宜? 可仔细一算,账没那么简单。 就拿汽车来说,德国汽车业每年对美出口额超过500亿欧元,占德国对美出口总额的20%以上。 15%的关税比30%少了一半,大众、宝马这些车企的成本确实能降不少,新车在美国市场的售价能便宜几千美元,销量可能跟着涨。 但问题也来了:这份“零关税清单”是谁定的? 美国说了算。 比如半导体设备,荷兰ASML的光刻机被放进清单,可美国对更核心的EUV光刻机依然卡着脖子,不让欧洲随便买。 换句话说,欧洲能赚点“边角料”的钱,但高端技术领域的命脉,还是攥在美国手里。
再看“购买承诺”这部分。 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:欧盟要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,再投6000亿美元到美国,还要解除对美国汽车等产品的市场限制。 这数字看着唬人,可钱从哪儿来? 欧洲现在正闹能源转型,俄乌冲突后,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暴涨10倍,现在虽然降了点,但还是比俄乌冲突前贵40%。 美国趁机推销自己的液化天然气(LNG),说能“稳定供应”,可欧洲企业算过账:美国LNG到欧洲的到岸价,比中东的贵25%。 7500亿美元买美国能源,相当于欧洲得花比市场价更高的钱,填美国的能源出口窟窿。
6000亿美元投资更让人头疼。 欧洲各国本来就面临财政压力,德国2024年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已经超过70%,法国也有68%。 现在要拿出6000亿投到美国,钱从哪挤? 要么加税,要么砍福利。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最近就在议会拍桌子:“农民的补贴刚涨了5%,现在要拿他们的养老钱去美国投资? ”更麻烦的是农产品。协议里美国农产品零关税进入欧洲,西班牙的橄榄油、意大利的奶酪、希腊的葡萄酿酒,本来靠欧盟高关税保护着,现在得和美国农产品直接竞争。 西班牙农业协会算了笔账:要是美国大豆关税降为零,西班牙豆农的收入至少跌30%,说不定要掀起新一轮“农民抗议”。
协议签了,可欧盟27国没一个能松口气。 德国汽车商举着香槟庆祝,荷兰ASML的股价涨了3%,但波兰的农民开着拖拉机堵了布鲁塞尔的马路,法国的葡萄酒商在巴黎街头拉横幅:“我们的酒凭什么和美国货拼价格? ”意大利的中小企业主更郁闷:“大公司能拿到美国订单,我们这种小厂子连门槛都摸不着。 ”这不是个别现象。德国占欧盟对美出口的35%,法国占18%,剩下的25国加起来才47%。 谈判桌上,德国总理朔尔茨能替汽车业说话,可波兰总理图斯克得替农民喊冤,最后只能互相妥协,把矛盾埋到协议里。
为什么美国能用这套“关税+购买”的套路屡试不爽? 看看特朗普之前的操作就明白。 2023年和英国谈协议,先威胁对威士忌加税25%,逼得英国答应买更多美国页岩气;2024年和日本谈,拿汽车关税当筹码,换日本企业增加对美半导体投资;2025年初和越南谈,同样是“高关税警告+要求买美国农产品”。 这次对欧盟,不过是把老套路升级成了“史上最大”。毕竟欧盟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,咬下来的“肉”更多。
欧洲为啥不硬刚? 时间紧是个关键。 协议谈判从今年3月开始,美国一直放话“8月初不签就加30%关税”。 欧洲企业早就在做最坏打算:宝马已经推迟了对美工厂的扩建计划,大众准备把部分生产线转到中国。 要是真等到8月,德国汽车业可能直接崩盘,连带着欧洲就业市场得丢100多万个岗位。 更别说,美欧在北约、对乌援助、气候变化这些事儿上还得合作。北约每年军费开支里,欧洲国家出60%,美国出40%;2024年欧洲对乌援助总额是680亿欧元,美国是710亿;气候峰会上,美欧还得一起定碳关税规则。 贸易战打起来,这些合作全得受影响,欧洲实在耗不起。
可“耗不起”的代价,是欧洲越来越依赖美国。 就说能源吧,2022年俄乌冲突前,欧洲40%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,现在只剩9%,剩下的全靠美国、挪威和中东补。 美国LNG占欧洲进口量的比例,从2021年的28%涨到2025年的45%。 这意味着什么? 欧洲的能源价格,以后得跟着美国市场走。 美国要是自己用不完LNG,就可能减少对欧出口,欧洲冬天取暖都得犯愁。
国防上也是一样。 协议里欧盟承诺增加对美军购,比如F-35战机、爱国者导弹。 2024年欧洲国家军费开支是3800亿欧元,其中2%用来买美国装备,现在要提到2.5%。 这意味着欧洲军队的装备体系,越来越和美国绑定。子弹口径得和美国通用,雷达系统得兼容美国指挥,连士兵训练都得按美国标准来。 要是哪天美国和欧洲闹矛盾,美国一断供,欧洲军队的装备都得“趴窝”。
更扎心的是技术。 半导体设备进了零关税清单,可美国对EUV光刻机的出口管制一点没松。 ASML想卖EUV给中国不行,想多买几台自己用也不行。美国说“涉及国家安全”,直接卡了脖子。 欧洲本来想自己搞半导体产业链,建个“欧洲芯片法案”,计划2030年占全球芯片产能20%。 可现在美国说“你们要和我合作”,欧洲企业只能把钱投到美国的半导体工厂,荷兰ASML的研发中心都搬到得州去了。
这时候再想想中国的贸易策略,对比就更明显了。 比如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,15个国家一起签,关税是“渐进式降”,给了企业5-10年过渡期;农产品开放也是“分步走”,东南亚的榴莲、芒果慢慢进中国市场,中国的茶叶、丝绸也能慢慢走出去。 再比如中欧投资协定(CAI),中方主动提出扩大金融、教育、医疗等服务业开放,换来了欧方放宽对华技术转让限制。 这种“你帮我、我帮你”的模式,和美欧“我压你、你买我”的套路,完全是两码事。
欧盟不是没学过中国。 20世纪90年代,欧盟和美国谈“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(TTIP)”,也想搞“平衡开放”,可内部分歧太大。南欧国家要保护农业,北欧国家要开放服务业,德国想卖汽车,法国想护文化,谈了10年没谈成。 2016年中国和东盟谈RCEP,各国诉求也不一样,可中国带着大家“求同存异”,先把容易达成共识的领域搞定,再慢慢解决难点,最后2022年正式生效。
现在的问题是,欧洲还有没有别的选择? 想摆脱对美国依赖,得找其他市场。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2024年中欧贸易额是8400亿欧元,比美欧贸易额还多1000亿。 可欧洲对中国既想合作又怕竞争。中国的新能源车在欧洲卖得越来越火,2024年占欧洲市场份额18%,欧洲车企急得直跳脚,反过来加征“碳关税”。 想“分散风险”,可欧洲的安全又捏在美国手里,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说得直白:“没有美国的保护,欧洲扛不住俄罗斯。 ”
回到这次协议,签了就是签了。 德国车企能多赚点钱,美国能源商能多卖点气,可欧洲农民要亏钱,中小企业要被挤压,27国的矛盾还在那儿搁着。 更关键的是,欧洲在全球贸易里的“话语权”,又悄悄往美国那边挪了一步。战略产品清单由美国定,关税税率由美国砍,连“零关税”怎么扩围,还是美国说了算。
有人问:“欧洲为啥不学中国,硬气一点? ”可硬气得有底气啊。 中国有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,有完整的工业体系,能自己造芯片、造汽车、造飞机。 欧洲呢? 市场规模7.4亿,工业体系依赖全球分工,半导体、航空发动机、高端机床还得靠美国技术。 底气不足的时候,硬气只会让自己更疼。
这场“史上最大贸易协议”,到底是欧洲的“及时雨”还是“慢性毒药”? 现在下结论还太早。 但有一点能确定:在全球贸易格局越来越“碎片化”的今天,谁能在“合作”和“自主”之间找到平衡,谁才能走得更稳。
嘉喜网-配资平台官网网址-实盘10倍杠杆-股票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